正文 第二百九十四章 灌口岁修(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小太监丁原站在依山而立的秦堰楼(注一)上,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几个主体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个个历历在目;后人添建的几处名胜古迹,安澜桥、崇德祠(今二王庙)、玉垒关,处处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还可以看见青城群峰和西岭雪山,白的、青的山脊,像一座座屏风,横亘在天地之间。

    面对如此壮美的一幅图画,小太监却没被激发出观山望景的兴致。他低头注视着远处内江分水口那白浪翻滚的波涛,又看了看鱼嘴堰上密密麻麻摆放的一排排杩槎(MA  CHA)和竹笼,不由暗暗皱了皱眉头。

    丁原是十余日前匆匆赶回王府的。一回府,世子就亲自召见了他,这让他大出意外。一名无根无名的小奴才被主子褒奖重视,那是何等的荣耀!

    丁原是李崇文在仁寿县的接班人,他也做好了在仁寿县这个地方干上十年的思想准备,毕竟他的资历和年龄都太浅太小了。谁知最近世子一声令下,突然对大批干部的任用进行调整,他也就被赋予了更重的职责。

    世子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按期保质完成都江堰岁修。世子强调,都江堰岁修是个系统工程。它并非只是对灌口渠首河道进行深淘加固,而是要趁着内江几条分水河干涸的良机,对它们一并进行清淤固堤。这次岁修动用的队伍共有灌区十县和新津县十一个护庄大队共一万多人。为此成都附近州县的各护庄队几乎倾巢出动,仅有汉州和崇庆州各县另有任务没有参与。且不说都江堰几十年没有岁修,沉积淤塞的砂石有多厚,光是人手如何分配,物资如何保障,首先便是个大难题。

    都江堰岁修不过数月功夫。干得好,世子便有另一项重托。这项重托,就是让他考察岷江已有的分水河偃口,然后选择一个地段修建偃口引水。从这个偃口出发,挖掘修造出一条人工渠,经过彭县一直连通到流经什邡县的石亭江,这样就能把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打通。不仅利于沱江上游的行船漂木,还可以将人工渠沿途的几十万亩旱地变成灌溉水田。从此,灌区十一县中的“干彭县”,就会变成“金彭县”。

    除彭县一县一隅以外,岷江内外两江修堰引水的空间更大。从北面的绵州到南面的嘉定,有无数的堰口河渠等待规划开挖。世子的梦想,是打通龙泉山脉,把水引入川中丘陵!

    所有的一切的开端,便是眼前的都江堰岁修。而岁修的当务之急,是在各县队伍到来之前,完成内江的截流。可眼前白浪翻滚的景象,让只有小水库大堰塘修建经验的小太监心里直打鼓。这几根木头扎起来的杩槎能不能将江水挡住,他一点没底。

    从岷山吹来的寒风,被山头间渐窄的峡谷压缩,速度愈发加快。疾风掠过山崖陡壁,发出了呼呼的啸音。秦堰楼突出于山崖,满楼皆风。

    丁原将灰色的长棉袄裹了裹,又悄悄用袖子将鼻尖的清涕拭去,这才堆出笑容,转身对身后的那群人道:“这里风太大,我们等会儿楼下说话,再详细议议这进度和人手如何安排!一个半月,就是世子给我们的最长时间,一天都不可耽搁了。世子下了严旨,明年元月十日之前,岁修必须完成,分水必须到达成都!诸位都是江堰岁修的老手,你们都来说说,这一个半月能否完成?”

    “小丁公公勿忧!”

    人群沉默半响,一个头戴三山帽的老太监终于站了出来。这老太监名叫赵树桐,是新任的灌县王庄大管事。赵树桐原是汶川王府中的田庄管事,后来世子推行王庄统管,他便成了灌县王庄副管事。灌县王庄大管事被审计局查出贪污下了审理所,他因老于农事、且与原蜀王府灌县王庄没有什么利益上的纠结,得以接任大管事一职。

    赵树桐窥破了这位新晋小太监的担心,直言不讳道:“若要赶工期,首在于这内江截流干净利落。杩槎截流之法乃是古法,用过不知多少次了,绝对保证可靠!自从咱家接到世子旨意,便将这县里的老匠人都请来。扎杩槎、编竹笼,观水情、测水深,忙乎了快两月。如今这物件已经准备齐当,就等着你小丁公公一声令下,我们就往江里下杩槎!”

    赵管事的保证没能打消丁原的担心。丁原回望了一眼江面道:“可这江面白浪翻滚,若这时下杩槎,会否被浪子打走了?”

    老太监笑了笑,跨前一步指着江面道:“小丁公公您看,这大江虽然看着凶猛,实则江面下已经没有多深,这满江的白浪反倒是明证。若江面水深,江底虽有巨石阻挡,亦不能在水面激起半丝波澜。这时下杩槎,转瞬间就没了影……”

    “江水无波,莫说杩槎,就是鹅毛也要沉底!”人群中一名中年汉子插话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