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学堂轶事-《我的笔友是龙女》
            
            
            
                
    第(1/3)页
    无论如何说,儒门都该是法家外,最讲规矩的地方。
    周言“交齐”了学费,院长自然不好再明面上为难他,于是他就此在有涯院安顿下来。
    时光向来不等人,轻易就从指缝间溜走,五天转瞬即逝。
    这五天里,周言真有几分前世的感觉。
    有涯院的学生一律“住校”,他当然不能例外,于是日常便是教室、斋舍两点一线。
    论起自律来,比起前世高三,甚至犹有过之。
    但与其他人不同,他们课上都算用心,课下倒也不负韶华,跳脱纵情;他周某人,则是课上开小差,课下努力的紧。
    至于努力何为?却也不是儒家经典,而是修行之道。
    这事要是传到他的推荐人李县耳中,怕是会气到呕血。
    难得有心为儒门擢拔人才,不曾想竟是个自甘堕落的。
    周言本人当然不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他本就为求艺求道而来,哪有功夫去学什么圣人语录、治国之道?
    要论治国,此世古朴的儒家思想能及得上前世完备的现代化经验吗?
    明知有局限性的东西,还要捏着鼻子去学,那这人的脑子,多半已不清醒。
    得益于“插班生”的身份,讲课的先生们对他这种心不在焉自有解释。
    毕竟刚从捕快“转职”成学生,跟不上也情有可原,也便没过多苛责。
    于是周言就心安理得接受吊车尾这一身份。
    当然,本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原则,个别夫子不肯放弃他,甚至还特别关照。
    比如那讲诗文的柳先生,在意识到他文学积累欠缺的情况下,有意鼓励,偏要他当堂作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