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攘外安内-《神皇纪元》


    第(3/3)页

    “汉王请讲。”武元衡和薛存诚都一下来了精神,异口同声的道。

    萧云鹤徐徐说道:“三条对策,缓急侧重各不相同,其结果肯定也是不相同的。我自己也在一直权衡思量,你们也要想清楚了答复我。”

    “这第一条对策么,是为缓策,也是最柔和的。这两日来,我在一直都呆在成都府衙,亲自清点了一下府库和粮仓,以及各类物资地帐薄。其实朝廷要的东西,我们还是给得起地。只不过我要是给了,势必影响来年的春耕和水利农桑建设,军队的装备的训练也会停滞下来。可以说,如果行缓策,我们又会像打了一场西川保卫战一样,半年缓不过气来。”

    “第二条对策,是为中策。我可以把西川这一年的收支情况,报给朝廷。当然,我绝不会告诉他们,我府库里的真实情况。我要让皇帝知道,西川这一年其实过得有多苦,百姓军民费了多大力气才勉强能过上平实的生活。同时,安置那十万百姓的时候,按理说朝廷是应该给予资助安排的,可他们没有。这时候,我还可以倒搭一耙,跟朝廷算算帐。也就是说,中策,就是跟皇帝讨价还价。贡奉肯定是会给的,但绝不会给得太多,不会让我自己伤了元气。毕竟,如果朝廷真要平淮西,也是一件大事。理当相助。”

    武元衡和薛存诚齐声道:“那急策呢?”

    “这急策嘛……”萧云鹤悠然的笑了一笑,慢条斯礼的说道,“在说之前,我们不妨先理清一下当前的头绪。从大的局势上看,大齐的朝廷,的确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了。虽然百姓们心中还是对它抱有希望,但这种希望也在逐渐的变成失望。朝廷对地方诸镇节度失去了控制力,对外的表现也是软弱无能,朝堂之上也是一天天的**堕落,不见一丝起色。照此下去,大齐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

    薛存诚惶然一怔,压低声音道:“你、你不会是想反了,取而代之吧?!”

    “别急!”萧云鹤一扬手,说道,“听我把话说完!----不管大齐的朝廷如何的不堪,在天下万民的心目中,仍然是正统。不管是谁想打它的主意反叛,不管是出于任何一个理由,都会成为万人唾骂的叛国贼子,这是肯定的。所以,不管我现在声望如何卓著,朝廷如何的大失人心,我也绝对不会主动起事谋叛。这样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干的。就算最后我能成功,也是坐不稳位子,会被天下人唾弃和憎恨的。”

    薛存诚轻吁了一口气:“汉王能想明白这一点,殊属天下之大幸事……嗯,大人接着说。”

    萧云鹤说道:“现在的朝廷,就像一个怨妇。眼看着手中的权力和威望一点点失去,既伤心、无奈又愤怒。先有淮西和河北叛乱,后有朱霸占了龙廷,现在,我这个西川又成了皇帝的眼中砂肉中刺。朱已经完了。淮西与河北是公然的称王叛变,朝廷打不过,所以只好忍气吞生。那么,皇帝等人的眼神,只会眼巴巴的瞅向我这里了。其实也未必就是当今皇帝这样。换作是任何一个皇帝,也不会让谁凌驾于自己之上的。眼看着西川一天天坐大,皇帝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于是,他首先对我用上了打压手段,让我交出钱粮。如果我应承了他,下次说不定就是要兵马。直到最后,把我这个节度使掏成空壳子。或者干脆把我废了也有可能。所以,急策就是,绝对不答应朝廷的这一无理要求,一个铜板也不给他。”

    武元衡眉头微皱,说道:“我明白大人的意思。你是想……将皇帝逼急。让他用上非常手段。到时候再……顺势而上?”

    萧云鹤眼神炯炯:“正是。”

    薛存诚愕然道:“可是……如果天下人知道,西川节度对圣旨置若罔闻,不支持朝廷平叛,也会让大人信望尽失地!而且,就算到时候朝廷真的用上了非常手段。给汉王扣上一个不臣的罪名前来平剿,汉王又该如何应付?到那时候,朝廷的兵马就师出有名。响应的人也就多了。”

    武元衡说道:“如果只算实力,西川的确是具备了和朝廷叫板的能耐。李晟、楚彦、李怀光,西线地三大元帅,统率了大齐朝廷三分之一的兵马。这些人,与汉王是生死之交,历来也对朝廷甚是不满。西川境内,只要汉王振臂一挥,十万精锐瞬间云集。再加上汉王和三大元帅用兵打仗的能力。单从军事上讲,打败朝廷绝对没有问题。只不过,正如汉王所说,就算最终能胜,也是极不划算的。毕竟。我大齐关起门来内斗,在一旁偷笑着看好戏的。是吐蕃人。当我们打得两败俱伤地时候,吐蕃人就有机可趁了。所以,臣下认为,急策不可行。顶多只能算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万一皇帝不顾一切的豁出去了,非要自己先走上这条路,我们西川才被迫与之周旋。”

    “我也同意伯苍这个观点。”薛存诚说道,“不管怎么样,战争,尤其是内战,始终都是下下之策。现在,西川刚刚缓过劲来,也正需要堰武修文休养生息。现在,汉王要尽力先稳住皇帝,稳住朝廷,让他们也不往这条路上走来是为上佳。”

    “嗯……”萧云鹤点了点头,沉吟了片刻说道,“其实,我比你们都不想看到这一幕。但是作为统帅者,我们也不得不做好这一手的准备。从感情上讲,我是绝对不愿意在大齐内部掀起战争的。不管最后胜负如何,大齐都会蒙受重创。但是从现实上看,最后出现这样地局面,也未必就没有可能。当我们和朝廷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战争,就会势在必行。当然,在这之前,我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尽量避免战争地出现。其实我心中,更倾向于中策,通过一些政治手腕,与朝廷斡旋较量。不就范,不主动,不回避----这就是我自己心中所划定的原则和底线。”

    武元衡顿时点头赞道:“好一个不就范,不主动,不回避,正是汉王大人三条策略的核心所在。大人刚刚所说的缓策,臣下认为也不可行。原因就是正如大人所说----不就范。如果我们低眉顺目的顺从朝廷这一次的请求,难保下一次他们又要来要兵马,甚至其他更过分的请求。皇帝要掏空汉王,其用意昭然若揭。对于汉王的观点,我深表赞同。我同意用一些委婉地手段,与皇帝讨价还价,先让国内的局势稳定再说。毕竟,外有吐蕃人虎视眈眈,内有淮西和河北心怀不轨。如果我们这边和朝廷公然闹矛盾了,这两方人马,就会顺势而起的作乱。到那时候,汉王就会成为始作俑者,为天下万民和子孙后代所唾弃。几乎就与当年的安碌山、史思明无异了。”

    “是啊……”薛存诚也说道,“不就范,不主动,不回避,的确是一个比较合理地态度。无论如何,汉王不能让九州大地上,再生战乱,让我们自己内乱起来。朝廷再如何不堪,可汉王也不能沦为反贼。用政治手段与朝廷斡旋,我看可行。至于具体该怎么办,我想……凭汉王的才华和能力,肯定不输与皇帝。只要西川能赢得喘息之机。大齐避免战争不生内乱,就是上上之策。”

    “嗯,看来,我们地意见还比较统一的。”萧云鹤说道,“那就先这样办吧。过年以后,我先送上十万贯钱,五万石粮。五千匹绢。再向朝廷说明原委和苦衷。事情后续如何,也就看皇帝的意思了。如果他非要把我往死里逼……哎,先不说这个。但愿,一切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无论如何,我是不想看到大齐天下的汉人子民。自相残杀的。”

    武元衡和薛存诚都默然地点了点头,心中同时想到:希望皇帝,也会想得和汉王一样……

    薛存诚酒量较浅,这时先告辞回房休息去了。萧云鹤和武元衡仍然坐在火炉边,各自静静的想着心思。一言不发。

    过了许久,武元衡才开口说道:“大人,你心中仍有顾虑?”

    “嗯……”萧云鹤轻轻点了点头。面色沉寂。

    武元衡说道:“其实,臣下心中,也想到了一些事情。”

    “说来听听?”萧云鹤抬起头来,看着武元衡。

    “是这样的……”武元衡说道,“刚刚大人召我们议事的时候,所说的情况,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些一厢情愿的忽视了许多重要地客观因素。”

    “嗯,接着说。”

    武元衡说道:“比如说,吐蕃的存在。我总感觉,吐蕃人在这一次的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战事是他们挑起的。和盟也是他们提出地。现在,吐蕃人龟缩到高原上不露形迹了。朝廷马上开始对西川施压。这其中,难度没有他们的动作吗?现在,汉王对赤松德赞来说,就是眼中刺、肉中钉、刻骨的仇人。他无法通过武力来战胜你,在外交上又吃了大亏……如果我是赤松德赞,肯定会想到,通过大齐的朝廷来削弱你的力量。如果能让大齐地朝廷与西川内乱起来,得到最大好处的,就是吐蕃人。所以我猜想,吐蕃其实一直都没有放弃要针对西川。之前用的是金戈铁马,现在用地是阴谋诡计。”

    萧云鹤深以为然的赞道:“不愧是武伯苍啊,和我想到一起去了。我也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赤松德赞的三十万大军杀来了,我根本就不怕他。可是现在他耍上了这样的阴谋……我就算明知道这是他的阴谋,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接招,真是无奈啊!我只是恨……为什么皇帝就不明白这个人的道理?或者说,就算是明白了,还非要这样做呢?”

    武元衡平静的看着萧云鹤,淡然说道:“大人刚刚自己也说了,也未必就是当今皇帝会这样……换作是任何一个皇帝,也许都会这样做。”

    萧云鹤无奈的摇头苦笑:“或许是吧……”心中叹道:帝王地心思,帝王之术啊!……老头,你实在学得太差了一点。手下的确是不能有盖过自己的臣子出现。可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永远是天下大局。不然,不管你这个皇帝的位子如何稳固,也是一个差劲地皇帝!而且眼前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你这个皇帝引起地。大齐天下一天天沉沦,你要负最大的责任!

    武元衡说道:“大人,还有一件事情,臣下有异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