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科学大神(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铜贵铁贱,铸炮当然首选廉价的铸铁。可铸铁的流动性虽好,但冷却后硬而脆,用以制炮,炸炮就成了常事。再加上粗糙的铸造工艺所难以避免的气泡与孔眼,使得点炮工作的危险率接近于自杀。所以为减少炸炮概率,青铜炮就成了铸铁炮的合理替代品。

    可青铜炮除了昂贵,还有一样天生的缺陷:热强度低。也就是说,青铜炮不耐热,高温下容易变形卡弹,而且炮越大变形越严重!

    三万斤熔炉以炒钢为原料冶炼优质钢材,这为以钢替铜奠定了基础。但有了钢材,将烧红变软的钢锭在模具中直接冲压成型,在大明朝铁匠界没有任何的成功先例,西夷认知的世界里也一无所知。因此该计划一经提出,立即在火器局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争议虽然围绕着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展开,但所有人都知道:技术争论仅仅是表象。

    没有巨大的投资,根本不可能提供热冲压所必需的庞大设备设施。因此争论的核心,是技术争论背后的经济可行性,是巨大的投资从何而来。一旦失败之后必然带来的严重损失和严厉问责,又由谁承担?

    可最终攻关团队的奇思妙想依然被采纳了。

    之所以开局良好,攻关团队的领头人冯氏兄弟作为世子的嫡传弟子可以将自己的意见直达天听,这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

    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储备和装备的发展为攻关团队的设想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火器局已经积累起较好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

    三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三万斤熔炉的建成,可以生产优质的大质量铸造钢锭。有了可以化铁为水的熔炉,建成一座能把钢锭烧红变软的高温锻炉便不是什么难事。以锻造甲片和铳管的人力锻造机为蓝本适当放大,又可制成能将钢锭切头(注二)锻实甚至直接冲压成炮管的人力锻床。

    此外,沙坑铸造、天车吊运、轨道车输送,七斤半、十五斤炮的机加工和热处理等重要技术已经在火器局推广使用,将相关技术和设备进行完善,便可用于五寸半炮的生产。

    当然,世子和罗姑娘的批示支持才是定海神针。

    上面一言九鼎,不仅增强了下面的信心,统一了认识,团结了队伍,而且解决了必不可少的经费和人员的问题。

    世子明确提出,五寸半大炮的研制是“天字一号工程”。要通过五寸半大炮的研制,成为带动选矿、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项目,成为储备技术和淬炼人才的抓手项目,成为优化科研与生产管理的摸石头过河项目。

    世子还提醒攻关团队,五寸半大炮是水军舰炮,炮重不是一票否决指标,火炮后坐力大小才是。因此,应尝试将早就提出过的弹簧炮筒驻退机概念用于实制。这样还带来一个格外的好处,那就是火炮身管没有了耳轴,那么外壁也可以方便地进行机加工。

    拿到了世子和罗姑娘的旨意,火器局上下就像磕了药一样兴奋。

    很快一个更大规模,由行政官员、土专家和大国工匠组成的“三结合”科研生产团队组成了。这个团队由护**总装备部部长兼火器局的总办王昆山亲自领衔,成员打破了行政编制和待遇级别,跨越了专业界限,涵盖设计、试验、生产、人力资源调配、后勤服务与社会协调等各个环节。

    高效的体制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五月中,大重量胚件热冲成型的实验在成都厂初获成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成功的核心技术,在于合理利用了钢模。

    大明传统的火炮铸造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泥模,效率低,质量差,生产速度远远跟不上战争规模的扩大。后来火器局利用传统的失蜡法,试制成功了用螺栓控制开合的两瓣内外钢模,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进而又发展出可以对内外钢模(注三)进行精加工的大型精密机床。

    大重量钢质胚件热冲成压型试制借鉴了铸造钢模的生产经验。热冲压钢模,对模体本身和固定方式的强度有很高要求,因此很大很重,但内部结构反而极大简化,由原来的双层筒改作了单层筒,技术上难度增加有限。弹簧炮筒驻退机的使用,让火炮身管去除了耳轴,使钢模的内部结构更为简单。

    王昆山在《五寸半炮试制成功奏捷疏》中大致奏明了五寸半大炮的生产流程:

    ……将经过锤锻成型的胚件重新加热变软,转运至大型的冲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