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七章 乾清密奏(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对面的皇帝或许天资愚鲁,可也不是笨蛋。他或许意识到今日想听的东西来了。

    “无妨,先生尽管讲来!”

    “陛下,朝廷财赋,大半是为了养兵。若是不用养兵,岂不省下许多钱粮?”

    皇帝的声音顿时变得急促:“先生快讲!”

    “陛下,前几日快马急递通政司,蜀抚廖大亨与巡按刘之勃联名上奏,奏上三件事。

    一来,请照卢象升天雄军旧例,准蜀地募义军两万以抗贼;

    二来,请准四川盐政改革。他们保证,每年盐税分毫不少;

    三来,报蜀地长平山大捷。

    臣等看详,已经夹上票拟,陛下可有圣裁否?”

    哦?皇帝喉头发出拖长的声音,转头向王承恩问道:“可是那蜀地报捷奏章?”

    “回皇爷,正是!”

    崇祯皇帝不信任臣子,凡事亲力亲为。他经常从早到晚批阅奏章,为的便是洞察情弊。

    可天下多事,帝国各地呈进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来。皇帝孤身一人怎能应付?因此,皇帝批阅奏章,一般只看节略。只有军事类的塘报才会看完。如果不那么紧急,往往要等很久才能拿到司礼监的批朱。有了司礼监的批朱,就意味着皇帝对奏章有了正式意见,那么内阁才能就此拟旨用宝,并转通政司下发。

    “朕还没准。”皇帝的声音听着有些犹豫。

    因为皇帝回想起来,当时他只听了个大概便扔在了一边。于是他向首辅解释:“蜀地报大捷,杀贼盈万。可巴州都丢了,岂知他们不是杀良冒功?请功名单更是离奇,泸、雅二州在上、下川南,飞仙关更是毗邻土司,岂有守土官领川北军功之理?如兵部不派员核查,朕恐有情弊之事!”

    “那义军与盐政之事?”周延儒追问道。

    王承恩及时给主子解了围:“周阁老,咱家记得内阁票拟,有这样一句——国家制度,非陛下亲裁而不可擅动也!陛下听了先生们的话,便准备驳了。”

    王承恩轻飘飘一句话,就把皇帝的责任推到了内阁身上。

    可是周延儒没有与王承恩计较。

    他垂头奏道:“陛下,臣急着入奏,便是为了此事!此事大有文章,切不可等闲视之!”

    周延儒说着,从袖中摸出一张折好的旧纸呈给王承恩:“此乃前大学士巴县王应熊派家人急送京师,昨晚子时方入内阁。正巧臣在值房,细看之下,吃惊不小。臣今日特地带来,请陛下御览!”

    “此乃何物?”皇帝拿到报纸尤自在问。

    朝廷邸报,高约六寸,宽不足四寸,右侧钉线,左右翻看就是一本小书。可周阁老呈上此物,粗看是张小纸,层层展开,竟是张一尺宽,一尺二寸高的大纸。

    皇帝带着疑问将纸翻开展平,一行黑体大字扑面而来:

    “大明万岁!护商队长平山大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