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九十一章 战事检讨(二)-《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正因为如此,他的部署实际上是投机式的赌博,通过复制五月间杨国柱的胜利,迅速冲垮清军在锦州外围的防线,达成完成他解救锦州的使命。正因为如此,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出征后,两天内便到了松山,迅速占领了松山外的前进高地——乳 峰山。

    然而洪承畴失算了。他没有料到,在他消极等待的两个月间,清军并没有闲着。通过大肆营建,清军的对外正面防线已经极为坚固,想轻松突破那是不可能的。杨国柱占领了乳 峰山后继续进攻,很快便吃了败仗,自己中箭身死。

    杨国柱的进攻失败,使明军再次陷入了与敌军的对峙,这立即把洪承畴推入了尴尬的境地:想进攻没办法,想退兵没理由。想分兵钻隙,可害手下的大将逃跑。猬集一处,好歹可以互相壮胆,还便于监视和控制手下这群逃跑将军。于是这十三万大军的部署,便成了黄太吉眼中顾头不顾腚的奇怪阵势!

    吴泰还道,以他的估算,朝廷能给洪承畴的粮食就只有那么多了。洪承畴拿了这些粮食,吃了这些粮食,他必须打出一个结果。绝不能不战而退,否则他回京,必定没有好下场。后勤的束缚、政治的束缚,使洪承畴的战术犹如过河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向后。

    于是当八月中旬洪承畴发现黄太吉带着新锐兵力投入前线时,除了与清军决战,他已经没有了选择。明军的运动速度远不如清军,仓促混乱的后撤只会被乘马追击的清军冲垮阵型,一个个砍翻在地。因此洪承畴先收缩再转头进攻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清军偷袭笔架山的成功,只是一个战术上的胜利,并非是明军的末日。笔架山的存粮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存粮依然还在宁远,部队随军也会携带大量军粮。如果明军在决战中痛快淋漓地击败黄太吉,则不仅不会断粮,而且锦州之围亦可得解。

    但是,大明官军的劣根性再次暴露——大同总兵王朴“怯甚”,提前跑了。有一便有二。将士争相逃跑,全军迅速崩溃,在半路被预伏的小股清军杀得尸山血海。只有王廷臣、曹变蛟两总兵没有跑,便与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一起,被困在了松山。

    最后吴泰大声道出了他的结论:

    “松锦之败,非败于粮食,而败于精神;非败于敌手,而败于自身!

    倘我护商队在,纵然强虏围我三匝,环攻四面,矢尽粮绝,敌岂能不战而胜我军乎?

    军无战心,将无斗志,纵然仓廪随身,又焉能得全乎?

    国无正臣,奸佞盈朝,文臣无人不贪渎、武将无人不怕死。纵有一二能臣良将,又岂能逆转狂澜而救天下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