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八十六章 战略提速-《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最后悔的王府官,莫过于工正所的王工正。世子当众点他主持火器局,结果他脑袋进了水、猪油蒙了心,把一个团级待遇给硬生生给推掉了。现在只能守着正八品的俸禄过活,相当于一个排级待遇。他婆娘一提起这事,就要用猪的某个器官形容他一刻钟。他也曾经试图做些事情来挽回,比如亲自上阵,带着首饰作的工匠为世子制作了一件锁子甲。世子和罗姑娘倒是很喜欢,在他献宝时还当面表扬了他“用心”。但世子只是让他组织大规模生产铁丝,却没让他大规模制造锁子甲,让他有些摸不准世子的心思。

    武官方面,参、监两部的机构不变,增设总后勤部,全面分管军队后勤供应保障事务;增加了一个水军指挥部,指挥江面上的那几条小船。

    后勤部长王昆山兼(副团级),第一副部长吴泰(正营级)、副部长李立(正营级)。总后勤部下辖预算局、火器局、军医、军马、各兵器作坊、独立第一辎重营等部队。

    大明朝官制,以文制武,几乎军队事情的方方面面,都由文官控制。控制的程度之深,远远超过了前朝两宋。在中央层面,吏部管着武官的任命;户部管着钱粮和兵役;兵部管着作战和铨叙;工部管着兵器制造。所有与武事相关的,基本与武官不相干。武官们除了挥刀弄枪,基本上丧失了对军队的管理权。永乐皇帝御驾亲征北边草原的蒙古残余,户部曾抛开一切事情,全力为大军供应粮草。但是崇祯年以来,由于战事不断,家丁盛行,军队的将领日渐跋扈,在朝廷对军队的诸多控制手段中,后勤的制约地位更为突显。可是军事后勤与民用供应大不一样,两者混为一谈,是要吃败仗的。让文官们抛开正事,来干不熟悉的军事后勤保障,他们未必能将事情做好。这次朱平槿将文武分开,没有执着于文武官员的身份分野,而是从事情本身的性质来着手解决。他的三总部,用的还是有文化的读书人。

    水军指挥部,还只是一个停留在旨意中的机构。具体人员和编制,自然会另行规定。

    王府的文武统御机构,除了健全编制、充实人员以外,还特设了两个文武交叉任职的非常设委员会,分别凌驾于政务司和三总部之上。一个叫做蜀王府政务委员会;一个叫做军机委员会。

    政务委员会由政务院正副总理和参、政、后三部主官、程翔凤和秦裔组成,郑安民任主委;

    军机委员会由政务院总理和参、政、后三部主官、贺有义、宋振宗、宋振嗣、罗景云、程翔凤和秦裔组成,舒国平任主委。

    这两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不是决定和处理具体事务,而是作为朱平槿的在政务和军务两个方面的助手和参谋,参与某些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讨论或决策。并通过这种讨论或决策,统筹协调文武之间的各种事务与分歧。

    两个委员会一文一武,一政一军,组成人员大体相当,却又有些微妙的差别。听宣旨意的人们莫不猜想,这大概就是以后参加朝会的人员名单了,加上直辖于世子和罗姑娘的宦官机构承奉司、世子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审计局和警卫营,蜀王府的班底终于齐全。

    王府文武机构,可简称为两委两司三总部,比起京师的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已经不遑多让。可蜀王府治理体系又有放眼四海而不多见的鲜明特色,那就是:

    男女当家,阴阳共治。

    ……

    统御机构的变化之大已经出乎于意料,但比起王庄和护庄队的大规模扩张计划,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世子旨意强调,到明年即崇祯十五年底以前,必须在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下辖的成都、顺庆、保宁、重庆、夔州、叙州、龙安、马湖、遵义九府(不含四个土府);潼川、嘉定、雅州、邛州、眉州、泸州六直隶州、十五散州、一百一十一县遍设王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