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八十五章 盐业包揽(三)-《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我不怀疑你的能力,我觉得你是做贼心虚!”

    “你才做贼心虚!”

    “反弹!”

    ……

    刘之勃昨日求见,出乎意料地主动提出让朱平槿包揽盐税。

    理由是护商队已经占领了南部盐厂,如果出兵营救方尧相,还会占领富荣盐厂。这样,四川三大盐业基地占领了两个,为蜀王府包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说话间,刘之勃明显流露出一种情绪,那就是他已经不再相信通过正常的渠道能解决盐政弊端。他或许认为,通过一种非常规的、容易引起争议的方式,能够快刀斩乱麻,一次性地将三百年积弊一刀斩断。

    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我身上,这说明他和一部分不甘心沦亡的有正义感的官员,已经把宝压在了我身上。这说明在江鼎镇之流以外,另一部分人也开始行动了。这可是个好现象。

    可是盐业包揽,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远的不说,省里的高官们就没有份了?若不然,管税收的官员为何不一起求见?为什么是刘之勃率先开口而不是廖大亨?蜀王府一包揽,他们的财路全部断了。他们不恨死我才怪,说不定还会像张继孟一样找我死磕!怎么办?让他们每天一封举报信寄往中央?

    轿子在颠簸,吵完嘴的老婆在偷窥窗外。朱平槿想,自己为什么会对刘之勃的提议不置可否?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还是本能地回避盐业包揽所必然带来的风险?

    “世子爷、罗姑娘,合江亭到了。要不要在亭内歇歇脚、喝盏茶再走?”秦裔的声音在轿外轻轻响起。

    合江亭是前世朱平槿与罗雨虹拍结婚照的地方。

    “好呀!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罗雨虹一听大为高兴,她的小资情调又发作了。

    “也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朱平槿冷冷回道。

    注一:由于资料散佚,明末四川盐业的的详细情况未能考证。但是,就清初资料上看,富荣盐场在清初的市场地位尚不如南(部县)阆(中县)盐场。富荣盐场真正的黄金岁月,是在清中期开始的。

    注二: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明代盐价涨至每吨56两(每斤28文)的说法,不知来源何处。但如以黄先生数字推而广之可能不妥。每斤28文钱,既不至于爆发全国性的盐荒,老百姓也不至于吃不起盐。因为盐价的组成中,每引的印价仅是盐引这种特殊有价证券本身的价格。上文注释中,已经计算了纲盐法下每斤盐的基础成本为22文。现有各种明代文献中反映出,无论是盐商的提货价、还是食盐的零售价,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而且盐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差异极大。《续文献通考征榷、盐铁》中称,晚明一斤盐曾至三至四钱白银(300-400文),看来有可信度更大。

    关于食盐生产成本,晒盐法生产成本极低。据福建漳浦县志,贵时为每斤0.00025两, 贱时为每斤0.000125两,也就是说四到八斤才值一文钱。四川井盐因为投资大,成本要高得多。

    顺便说一说这本《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响木用了很多时间来读这本英翻汉的书,发现书中用很多的事理来论证了一个谎言:明代税收过轻。这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书要多读,一知半解会闹笑话的。骗一骗老外可以,反正他们能读懂古汉语的人少之又少。骗中国人嘛,只有那些傻瓜才会上当;

    第二,只有微观的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握,同样会闹笑话的。20%的所得税外加五险一金没有造反,3%的农业税会造反,岂非咄咄怪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