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省城纷乱(三)-《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两人说着,已经走完了半条街,向街边一座牌坊拐去。那牌坊上赫然刻着两个大字:

    “仰高”(注二)。

    轮休的一、二连士兵正在牌坊后整齐坐着。他们个个手里拿根细竹棍,准备开始今天的学习。

    廖大亨动手平乱的那天黄昏,朱平槿一身便装回到了阔别多日的成都府,身边只带了程翔凤、李四贤和王府护卫等寥寥数人。

    进到省城南门,他重新看见了记忆中的王府。高大的端礼门依然威严,开阔的皇城坝依然喧闹。只是路人行色匆匆,巡逻的官兵到处盘查,气氛显得十分紧张。

    自从正月十六日离开成都,朱平槿已经出府一个多月。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护商队成军,榷场建立,无不与千辛万苦。尤其从天全土司回来,他经历了飞仙关夜袭、雅河之战、雅州平乱、偷袭牛角寨和岷江之战,简直就是尸山血海一路杀回来的。

    朱平槿认为,这一个多月最大的收获,不是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更不是抢了多少银子和粮食,而是确立了一种新的土地制度的基本操作思路。

    这种操作思路并非一种革命,而只是对原有制度的一种初级改良和合理修整。它对农民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地主相对公平合理,对官府基本能够接受。也就是说,这种新的土地制度,具有现实状态下的生存力。

    朱平槿认为,只要土地改革成功了,那么为了维护改革成果,代表既得新的利益集团的舆论、理论,甚至军队,都会出现。只是这种出现,肯定不会是自发的,它仍然需要坚强的领导集体。

    当然,这个坚强领导集体的核心,毫无疑问就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改革利益的坚定捍卫者朱平槿同志。

    李四贤已经进了王府通报,朱平槿径直打马入了承运门。

    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传旨:“王妃娘娘病了,宣世子速速觐见!”

    注一:孔子封号,历朝历代皆有不同。

    元代,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朝在名臣张璁力主下,去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

    清顺治初年复“大成”、“文宣”之谓,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民国,为“大成至圣先师”。

    注二:意指孔庙。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