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龙王也要跪拜-《磨刀》
第(2/3)页
紫云山庙。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座小庙,大唐刚立国的时候,泼陂河知名慈善人士苏传荣捐款扩建了此庙,这次建庙,请来著名匠师南风建庙塑像,内有龙王、财神、药王和七娘娘等泥塑像。每年正月十六,远近善男信女都来烧香许愿、了愿。
从此,庙会从正月十五的下午开始,直至正月十六的一整天,通往紫云山的西路、南路、东路、北路的行人络绎不绝。正月十五的午夜,是人们前来许愿、了愿的高峰,这也是紫云山每年人声鼎沸的不眠之夜。
紫云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大石头,所以当地的人们也称它为大石头。虽然山高不过百米,但站在山顶上能鸟瞰泼陂河街镇的全景,尤其是能看到脚下的泼陂河河流宛如一条巨龙。
泼陂河河水在在紫云山下有个大拐弯,形成了一个深潭,人们称为大石潭。大石潭水长年碧绿,从未干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紫云山有仙,大石潭有龙。这是泼陂河人一直传诵的故事。
泼陂河河水从海拔一千余米的大别山黄毛尖一带的山脉而下,水势激剧汹涌,仿佛从天而降,故而称“泼”;泼陂河街镇地带,地势平缓,故而称“陂”。接天的河水,到泼陂河地带略显“悠闲”,成为龙王逗留的地方。所以,当年在修建永济桥的时候,为了防止龙对桥的破坏,特别在桥梁上安装了斩龙剑,只要龙身碰上桥石,就会自动放剑。
有一年初夏,暴雨滂沱,洪水肆意。两条龙要通过永济桥,第一条龙通过时尾巴碰上的桥石,结果被斩掉了尾巴;第二条龙头部碰上了桥石,结果被斩瞎了一只眼睛,被斩瞎一只眼的这条龙不能行走了,从此就留在大石潭里。
“麦黄来,谷黄去”就是关于“斩尾巴龙”的传说。从此,在春夏之交,麦子快收割的时候,那条被斩尾的龙就要来到大石潭看望这只被留在大石潭里的这条龙,直到夏秋之交,谷子黄的时候离开。
每年来去之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天色昏暗,麦地、稻田涨满了雨水,麦子、稻谷往往倒成一遍,是因为“斩尾巴龙”不敢再从永济桥河里通过,而是从麦林、谷林的雨水里通过。
大石潭从未干涸,所以人们也叫它“无底深潭”。传说,泼陂河街上有一郭氏,水性尚
高,一年夏日,游于石潭,依仗水技,欲探潭底,游至万丈,未见潭底,却见龙宫,龙王盛邀,下棋一盘,三天未果,还至人间,已过三年。郭氏告知,水有龙宫,众敬香纸,祈保平安,潭清如镜,山生紫云。随后,便逐渐形成了紫云庙。
除此之外,在天水州路上,肖郁还遇见了一座龙王庙。
在华夏古代民间传说中,龙王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仙。因此民间有很多供奉龙王的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相传大隋中期,太安村龙王庙里,有一老汉住着看庙。有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衣衫褴褛,其貌不扬,要求与看庙老汉同住庙里。看庙老汉为人心好,十分怜悯这个乞丐,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两人就住在一处,促膝相谈,彼此欢悦,甚是投机。
住了两个来月以后,乞丐也将此地的地理风情,山水人物了解了个清楚,便提出来要辞行到别地去。看庙老汉再三挽留,未得中用,只好同意乞丐走了。临行之时,乞丐为感谢看庙老汉的恩典,便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看庙老汉。看庙老汉见是一只破鞋,很不欢喜,没有接受。
乞丐碰了一鼻子灰,知其不理解己意,接着便从怀兜里掏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来,拉住看庙老汉的右臂,将珠子放入其右掌心中,然后,口念法诀,道:“无量天尊!念你心善性诚,临走赠你一颗明珠。以后遇上大旱之年,你就把这珠子供奉起来,请村民们来祈雨,龙王爷会来救助的。”
说完,扬长而去,并不多留。
辞行之后,看庙老汉牢记乞丐行前的嘱托,不敢怠慢,将珠子珍藏在自己的旧衣柜里。后来有一年,时令已过“小暑”,老天一直不给下雨,每日总是艳阳高照,酷热难挡,庄稼干旱的厉害。急得村民百姓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看庙老汉见此渴盼甘霖的情景,即刻计上心来,自言自语道:“何不供起明珠,叫来乡亲们在龙王庙院里跪地祈雨,或许灵验!”他把自己的想法与村长村副一商议,村长村副等人一致赞称。随即召集村里男女老少,齐来龙王庙里。看庙老汉摆起香案,供奉起明珠来,乡亲们跪倒在香案前院子里,烧香磕头,默默许愿。心里头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很犯嘀咕,将信将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