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唐的那些牛人-《磨刀》
第(2/3)页
剧情的反转是全民写诗时代的开始,准确的讲,应当是全士写诗时代,而不只是那些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宫廷里的老人。科举制告诉全体读书人,尤其是穷人出身的读书人,要想改变命运,没有别的招,与诗死磕吧。
除去诗人,大唐还有很多牛人,可以说,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就是因为这些牛人才崛起的。
历史上,最牛的一位,唐太宗李二。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李二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而是一位十一境的体修,从南打到北。在历代帝王中,战力可以排进前三。
不止如此,他还擅用人才,手底下能人巧匠一大堆。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二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牛人皇帝,能文能武。
李二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李二,是大唐第一牛人。
大唐第二牛人,是跟刘看山同一时代长大的,武则天圣后。
选拔人才是古代皇帝最看重的一件事情,因为大臣用好了,不仅自己轻松,而且,江山也会更加的稳定。因此,如何更好地选拔人才就成为每一个皇帝忧心的大事。如何才能做到唯才是用,对每一个明君来说需要用心考虑的事情。
如何让真正有用的人才不被耽误,成为每朝每代皇帝的烦心事。解决这个问题的,正是大唐圣后,武则天。
武则天在登上皇帝之位后,采用了一种新制度——试官制。试官制要求所有上岗的大臣都必须先实习,即在实际的情况中查看他们的能力。实习期间,如果没有能力的就会换成其
他的人,有能力的就能被留下来。
取得实习权,分为自荐和他荐,当时的老百姓可以自己或被他人推荐的形式入朝为官。朝廷会组织统一的面试,通过的人就能在朝廷为官,推荐的就是有一些大臣或者是地方的官员推荐一些有用的人才到朝廷上。
通过实习,能力强的人可以在朝廷重要的岗位做官,,而那些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则是会到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实习。这种制度实际是科举开始的举孝廉制度的结合和发展,是对唯考试从的一种否定,毕竟,书读的好,试考的好,就意味着能力,就意味着有治国能力。
这样下来,天下的才子都能有很好展示自己的机会,虽然武则天不是科举制的创始人,但是,她却是将科举制更好利用的人。这样一个政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大展身手,武则天手下拥有了一批流传千古的名臣大将。
她,是大唐的第二位牛人,也是女人中的典范。
大唐的第三位牛人,便是刘看山,如今还在世。
听说他跟圣后,是同一时期的人。为大唐镇守两界山几千年,经历了无数的生死战斗,在所有体修中,能跟他相提并论的,只有皇帝李二。
谢宝树连着说完这三个人,然后看着神霄真人,问道:“这三个牛人,是不是说明,我大唐跟别的国家不一样?你们道门,才是休想染指我大唐。”
第(2/3)页